搜索家庭日记:
日记分类: 常用标签:

小婴儿耳屎的性状和常见伤害的处理方法!!

Public qooboo 写于 2009-02-18

    耳屎是人体外耳道皮肤上的耵聍腺分泌出来的物质,医学上称之为“耵聍”,正常人的耵聍大多呈淡黄色片状,附在外耳道的壁上。由于外耳道与下颌关节相接近,吃东西或说话时,耳道内的片状耵聍便会慢慢松动而不知不觉被排出耳外。由于小儿的耵聍腺分泌比较旺盛,再加上小儿的外耳道相对狭长,肌肉较松驰,咀嚼东西时关节的力量也不够,平时耵聍则不容易排出来,会越积越多,时间越久越硬,成为棕褐色的硬块,紧紧堵塞在耳道内,这就是“耵聍栓塞”。
 

  耵聍栓塞会压迫鼓膜,引起耳痛、耳鸣、甚至眩晕。一旦耳内进水,耵聍栓塞被湿化膨胀,刺激外耳道皮肤,还容易引起外耳道炎症。这时就要考虑为小儿清理耳屎,清除耵聍栓塞。清除耵聍最好请耳鼻喉科医生帮忙。有的小宝宝耳屎颜色较深,黄褐色,很粘稠,有时堆在外耳道口,俗称为“油耳屎”,这是正常现象,无需治疗   
 


   1、外耳道耳垢(又叫油耳、耵聍)

  外耳道皮肤也有皮脂腺,可分泌一定量的油脂,呈淡黄色粘稠的液体干后呈黄色蜡样屑片,一层薄的油脂叫耵聍。有时,油脂呈半固体状态,形成团状阻塞在外耳道,妈妈可能会以为这是脓液,但其实是耳屎栓塞。耳屎栓塞的危害在于干结或黏糊状耵聍堵在耳道,会影响宝宝的听力。

  妈妈注意:有的妈妈自己很享受挖耳朵的感觉,一旦看见宝宝耳朵里有些分泌物,自然而然就想用牙签或耳挖帮宝宝挖一挖。这个习惯其实很不好,因为很多宝宝还没学会合作,或者是挖耳过程中,不小心有外力撞击(如旁人不小心经过碰了妈妈的手,旁边的物件忽然倒下碰着宝宝或妈妈),万一不小心挖疼痛,宝宝一乱动,就可能导致挖穿鼓膜,出现耳聋。

  有时,耵聍可能会继发细菌感染外耳道发炎,最后形成脓肿。妈妈应带孩子去医院看五官科,先用药水滴外耳,待耳屎软后由医生在耳镜直视下取出耵聍团块。

  妈妈口述:女儿四岁那年,我和她爸爸谈论起女儿好像不大睬人,她爸爸忽然想起,说会不会是因为女儿听力不好。结果医生检查真发现问题了,女儿耳道深处居然堵了一大堆硬硬的耵聍,倒也倒不出,挖也挖不动。医生滴入药水让它先软化,几天后,医生把软化的物质牵引出来。那天,女儿侧着耳朵对着一个盘子,里面流出很多脂肪一样黄黄的东西。可怜她这几年就这么堵着,还老被我们当作“漫不经心”。

 

  2、外耳道

  这是宝宝在夏季的常见病。外耳道与其他地方皮肤一样有毛囊,当细菌侵入外耳道毛囊时,就会引起外耳道 。妈妈如果给宝宝挖耳朵时,或者宝宝洗澡、游泳时,细菌可能会乘机而入。

  妈妈注意:宝宝洗澡或游泳后要把外耳道擦干。

  当宝宝患外耳道 时,常常伴有发热,小宝宝容易哭吵,大一些的宝宝会诉说耳痛,会不愿意让大人摸看患侧耳朵,且不愿意向患侧睡觉,怕受压而痛。这时宝宝的外耳道能有单个或多个小 肿,破溃后会流脓,妈妈应带宝宝去看五官科医生。
 

  3、耳朵湿疹

  很多小宝宝都有患婴儿湿疹的经历,但有个别宝宝除了面颊部、头部有皮肤红斑、丘疹、小水疱、糜烂、结痂等损害,他们的耳朵和耳道等处也有相似的湿疹,有时看上去有一些液体流出来。严重时,宝宝的外耳道和耳朵周围都可能继发细菌感染,更甚者有耳鸣,听力也会受影响。

  妈妈注意:患这种过敏性皮肤疾病的宝宝,往往会因为奇痒、有烧灼感而哭闹、睡不好、吃不香。妈妈应带宝宝及时就诊,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不要让宝宝抓破皮肤而导致感染。

  妈妈口述:“倩倩对我的母乳过敏,可我们刚开始并没发觉那是她长湿疹的原因。有段日子看着她耳朵里开始长湿疹,我心里特别担心。”
 

  4、化脓性中耳炎

  宝宝容易伤风感冒,而他的耳朵通咽部的耳咽管短而宽,呈水平状。化脓性细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很容易通过耳咽管和耳道侵入中耳引起炎症。小宝宝吐奶汁,也容易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洗澡时肮脏的水流入耳道内,也能引起中耳炎。

  患中耳炎的宝宝有发烧、耳痛、哭闹,不肯吃东西等现象。待脓液积到一定程度穿破耳膜,脓液向外耳道流出,有臭味,听力也会减退。妈妈一定要及早发现,带宝宝进行治疗。如果急性期治疗不彻底,或细菌耐药,此病可反复发作变成慢性中耳炎。

 

  妈妈注意:

  A、避免小儿呼吸道经常感染,一旦得病应及时就医。

  B、保持宝宝口腔、鼻咽部清洁卫生。

  C、给小宝宝喂奶时要抱起喂,防止溢奶后奶汁进入耳咽管,引起中耳炎。

  D、给宝宝洗头、洗澡时,千万不要让水流到宝宝耳朵里。

  E、妈妈平时要经常检查宝宝的耳道是否有东西堵住,或液体流出,发现了要及时就医。
 

宝宝耳朵有哪些常见伤害

  宝宝耳朵很容易遭遇到各种损伤,受伤最常见的原因是外来伤害或异物引起损伤。对于以下情况,妈妈要知道如何应对:
 

  1、新生宝宝的耳朵特别娇嫩,当他侧着睡的时候可能压迫耳廓,所以有不少妈妈会担心地发现,醒后的宝宝耳朵有点“折”。一般来说,这很正常,不会引起伤害。由于睡觉而引发的耳廓受压在临床上很少见。
 

  2、有时小虫子会飞入宝宝的耳朵内,尤其是小宝宝,他的活动性差,很容易被小虫子“袭击”,钻进耳朵。如果发现及时,妈妈可先在宝宝的耳朵里滴入一滴植物油,将小虫子溺死。活动的小虫子可能会爬行骚动,引起耳鸣和耳痛,使宝宝恐惧不安、眩晕,妈妈应及时送宝宝到耳科求诊,否则虫子爬入中耳道很难取出。
 

  小叮嘱:尤其在夏季,妈妈一定要为睡觉的新生宝宝挂好蚊帐,防止蚊虫误入耳道及鼻孔。
 

  3、冬天时,宝宝娇嫩的耳朵暴露在冷风中,很容易受冷形成“冻疮”,重者血肿在骨膜下或皮下。因血循环差,血肿不易自行吸收,慢慢地导致软骨坏死而致耳廓变厚畸形。所以宝宝冬季到室外去,最好要戴帽子保护耳朵。
 

  4、有些宝宝喜欢强度比较大的剧烈活动,有时可能摔交导致耳廓断离或耳朵流血。遇到这种情况,妈妈应立即送宝宝上医院就诊。
 

  5、有些宝宝好奇心强,喜欢将小东西塞入耳朵内,比如植物性的小东西(如豆子、花生、麦粒等)和非生物性的小东西(小石子、塑料珠、铁的小玩具等),这些坚硬的小东西可能损伤鼓膜,引起听力障碍。妈妈应及时带宝宝去医院就诊,取出异物。
 

  注意

  如果是植物性异物(如黄豆、米粒)误入耳内,切勿用水冲洗,因为异物吸水后会涨大,反而更难取出。
 

类别:宝宝/全家 生病/用药/就医/接种 | 标签: 日常护理  


0 条评论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