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家庭日记:
日记分类: 常用标签:

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图)

Public qooboo 写于 2009-01-16


   小儿从初生到青春期,处于不断生长发育过程中,这是小儿不同于成人的重要特征。生长和发育是小儿时期特有的生理现象,一般以“生长”表示形体的增长,“发育”表示功能活动的进展,而形体和功能的关系密切,是不可分割的。小儿机体的发育有一定规律性,年龄越小,发育越快,尤其出生后一岁以内发育最迅速,以后逐渐减慢,直到青春期再度增快。


  小儿生长发育是否正常,需运用生长发育基本知识和生理常数来衡量。

  【体重】

  体重是衡量小儿体格发育的一个重要指标,体重增长在婴儿期最迅速,在增长过程中,同年龄男孩较女孩快。同一年龄小儿的体重在正常情况下也可有一些个体差异,其波动不超过± 10%范围。测体重最好在清晨空腹排尿之后进行。小儿体重可用下列公式计算:

  前半年:体重(千克)=3十月龄×0.6后半年:体重(千克)=3十月龄×0.52

  岁以上:体重(千克)=年龄×2 +8体重是测定小儿体格发育和衡量小儿营养状况的临床指标之一。临床用药,有时也根据体重来计算。

  体重增长过速和不足,都是疾病的表现,体重明显超过一般标准,可见于肥胖症、巨人症,体重不足而低于标准应考虑营养不良(疳证)或其他慢性疾病。

  【身长】

  指从头顶至足底的垂直长度。身长增长,年龄越小,增长越快。测量3岁以下小儿可用卧位测量,3岁以上可用立位测量,站测时两眼平视,要求足跟、臀部、肩部及枕后部均在一个平面上。出生时身长为50厘米,1岁时达75厘米,2岁时85厘米,以后每年增长5厘米,2岁以后平均身长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身长(厘米)=年龄 ×5+75身长包括头部、脊柱、下肢的长度,这三部分发育进度并不相同,因此临床上有时需测上部量及下部量,以检查比例关系。上部量指从头顶到耻骨联合上缘,下部量指从耻骨联合上缘到足底的长度。新生儿及婴儿下部量比上部量短,中点在脐上,一岁时中点在脐下,6岁时中点移到脐与耻骨联合之间。12岁左右上下部量相等,中点恰在耻骨联合上。身长是反映骨骼发育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衡量一个小儿身长时,应该注意遗传、种族、营养、疾病等因素影响。一般低于正常值30%以上为异常,如呆小症(克汀病)、软骨发育不全。如身材矮小但比例匀称,多见于垂体诛儒症;下部量特短,应考虑是否呆小病;下部量过长见于生殖腺功能不全。

  【头围】

  头围反映脑和颅骨的发育程度。自眉弓上方经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为头围。出生时平均为34厘米,前半年增长很快,约增长8厘米,后半年约增长4厘米。1岁时平均约46厘米,2岁约48厘米,5岁约50厘米,15岁时接近成人头围,可达54~58厘米。如果出生时头围小于32厘米,3岁后头围小于42~45厘米,称小头畸形,属大脑发育不全。头围过大则应注意有否解颅(脑积水)。

  【胸围】

  胸围反映胸廓、胸背肌肉、皮下脂肪及肺的发育程度。平乳头线绕胸一周的长度为胸围,测时应取呼气与吸气时平均数。出生时胸围32厘米,l岁内小儿胸围常小于头围,1岁时两者相等,1岁后超过头围,其差数(厘米)约等于小儿的岁数,如2岁时小儿的胸围为50厘米,头围48厘米,其差数为2,正是其岁数。正常头胸围交叉在6月至1岁左右,胸围过小是疾病的表现,如营养不良(疳证)等。显著胸部畸形见于佝偻病、肺气肿、心脏疾病等。

  【囟问】

  囱门有前囟门和后囟门。后囟门是顶骨和枕骨之间形成的三角形间隙,许多小儿出生时已经闭合,有的在生后6~8周闭合。前囟门是额骨和顶骨之间形成的菱形间隙,关闭时间在12~18个月。囟门是衡量颅骨发育的指标之一。囟门早闭并头围明显小于正常者,见于小头畸形。囟门晚闭,多见于佝偻病。前囟凹陷,中医称“囟陷”,多见于失水脱液。囟门凸起,中医称“囟填”,多见于颅内压增高的疾病,如脑炎、脑膜炎等。囟门宽大,头颅开解,目珠下垂,多见于脑积水(解颅)。

  【牙齿】

  牙齿有乳牙和恒牙之分。婴儿在6个月左右(5~10个月)开始出牙。2岁以内小儿乳牙总数大约等于月龄减4或6。一般1岁时出牙8个,出牙顺序为下中切牙、上切牙、下侧切牙、第一乳磨牙、尖牙、第二乳磨牙。6岁左右开始出恒牙,先出第一磨牙。7~8岁后乳牙接长出的先后次序逐个脱落,代以恒牙。12岁左右出现第二磨牙,18岁以后出第三磨牙。恒牙共32个,一般于20~30岁时出齐,也有终生不出第三磨牙者。佝偻病、营养不良、呆小病(克汀病)、先天愚型等出牙延迟,牙质欠佳。出牙是一种生理现象,个别小儿可有暂时性流涎、睡眠不安及低热等。

  【呼吸、脉搏、血压】

  1.呼吸 年龄愈小,呼吸愈快。新生儿平均每分钟40~45次,l岁以内30~40次,l~3岁25~30次,4~7岁 20~25次,8~14岁 18~20次。

  2.脉搏 年龄愈小,脉搏愈快。新生儿平均每分钟 120~140次,1岁以内 110~130次,1~3岁100~120次,4~7岁 80~100次,8~14岁 70~90次。

  3.血压 年龄愈小,血压愈低。1岁以上小儿收缩压可按年龄XO.27+10.7kPa计算。此数值的2/3为舒张期血压。一般收缩压不得低于 9.9~10.7kPa(75~80mmHg),不能超过16kPa(120mmHg),舒张压不得超过10.7kPa(80mmHg)。正常情况下,下肢血压比上肢血压约高2.7~5.3kPa(20~40mmHg)。

  小儿呼吸脉搏不稳定,易受各种因素影响,如哭

  吵、运动、发热等,测呼吸、脉搏、血压均应在安静时进行。小儿时期,血压升高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颅内压升高等,血压过低常见于严重失水、心力衰竭(心阳虚衰)、循环衰竭(脱症)等。

  【动作发育】

  动作的发育直接与肌肉的发育,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有密切关系。发育顺序是由上而下,由不协调到协调,由粗到细地进行。胎儿后半期,常出现胎动,这是小儿最初的运动形式。

  新生儿运动是无规律,不协调的,但开始有了反射性活动,如吸吮、吞咽等。2个月俯卧时已能抬头,3个月俯卧时试抬胸,并仰卧位能变为侧卧位,4个月扶着髓部能坐,5个月扶腋下能站直,6个月能翻身,7个月会爬,18个月能坐起来,9个月扶栏杆站立,10~11个月能自己站立、扶椅子或推着车子走几步,12个月能独走,15个月走得好,18个月能爬台阶,3岁能跑且自己会洗手洗脸、穿衣服等。小儿精细动作的发育表现在握物的方式上,5个月时眼与手的动作取得协调,能有意识地抓取面前的东西,至9~10个月会用拇指对食指拈取细小物件,并能来回挪动、传递,约15个月时,动作更灵巧准确,已会堆积木,18个月会叠5~6块积木,24个月会叠6~10块,36个月会叠12块。对婴儿时期的动作发育可用口诀归纳记忆:

  一听二视三抬头,四撑五抓六翻身,七爬八坐九扶站,一岁孩子能走路。

  【语言发育】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级神经活动形式,是表达思维和意识的一种形式。小儿语言发育,必须有正常的听觉和发音器。语言发育分理解和表达两方面。小儿学语言是先理解而后表达,先会发语音而后会用词和句。新生儿出生时只能哇哇啼哭;l个月能发很小喉音;2~3个月能发咿呀之声;4个月能大声发笑;5~6个月能哺哺发出单调音节,能认识熟人和陌生人;7~8个月能发出“爸爸”、“妈妈”等复音,能重复大人所发简单音节;9~10个月能懂几个较复杂的词句,如“再见”等;12个月能叫出物品名字,如灯、碗、鞋,同时还知道自己的名字;18个月会说l~2个字的简单语,能用语言表达一些要求,如吃饭等;2岁能简单交谈,能说身体一部分名称;4~5岁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6岁说话流利,句法正确;7岁以上能较好掌握语言。

  在古代医书中专门用来阐述小儿生长发育规律的理论是“变蒸学说”。变蒸学说最早见于《脉经》,以后在《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小儿药证直诀》中有专门论述。“变”是指变情志,“蒸”是指蒸血脉,通过“变蒸”,小儿情志就有改变,血脉与筋骨更充盛和坚实,脏腑功能也逐渐趋向完善,每经过一次变蒸,小儿情态、动作、语言均有改变,并认为在变蒸过程中,会有一些症状,如发热、上唇水疱、呕吐等。一般认为变蒸有大小,32天为二个小蒸,共10次,接着为大蒸,第1次64天,第2次也是64天,第3次128天。

  先后共576天,完成变蒸过程。变蒸学说,历代医家存在不同看法。应该看到古代医家用变蒸来归纳解释小儿的形体发育和智慧增长规律是有一定价值,每经过一次变蒸,均有变化,这是符合小儿在1岁以内发育迅速的规律,小蒸以后接着大蒸,时间延长,也符合1岁以后生长发育速度逐渐减慢的规律。但变蒸学说认为在发育过程中必定出现一些发热等症状,是不符合实际的。若将疾病所出现的发热、呕吐等症状视为变蒸过程,不及时治疗,将会造成不良后果。

类别:q○○b○○ 裤袋 | 标签: 新生  


2 条评论
llong [2009-01-20 12:01:12]
Thumb

学识不浅!!!!!!!!!!!!!!!!!!!!!!!!!!!

Feelings [2009-01-23 17:05:27]
Thumb

再来学一遍,都忘得精光了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