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从专业角度关注儿童健康成长
了解感觉统合知识,从专业角度关注儿童健康成长

有许多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差或不定、做作业拖拉、多动、自控能力差、易紧张、胆小、内向、爱哭、不合群、脾气暴躁、吃饭挑食等现象而头疼。过去,有的人将这些问题诊断为多动症,给孩子吃药、打针等,但效果甚微,还可能造成某些不良反应;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是有意不听话,对孩子又打又骂,造成了孩子的身心创伤。美国心理学家爱尔斯博士经多年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在3~13岁儿童中,有10%~30%的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上述现象,并不是一般的教育问题,而是儿童大脑发育过程中某些功能不协调所致。现代科学研究进一步发现,人之所以具备完成各种活动的能力,这是建立在“人体的各部分器官与外界接触后,有关感觉信息被传输至大脑,并得以有机的整合”这一基础上的,当这一系统由于发育或其他原因不能正常运转时,就会出现上述行为问题。这种发生在儿童时期,由于大脑对身体感觉统合的障碍.在医学和心理学上称为感觉统合失调或学习能力障碍。
一、感觉统合与感觉统合失调的定义
美国科学家爱尔丝根据对脑功能的研究,1972年首先系统地提出了感觉统合理论。
感觉统合就是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从环境中获得不同感觉通路的信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等),输入大脑,大脑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包括:介释、比较、增强、抑制、联系、统一),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
我们本身的反应,又是一个新的回馈刺激,提供大脑有关我们行为的信息,帮助我们发展出更有效的行为反应。借着这种持续不断的感觉统合过程,大脑的分工愈来愈精细,功能愈来愈好,个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也就愈来愈强。
“感觉统合失调症”是美国科学家爱尔丝提出来的,是指进入大脑的各种感官刺激信息不能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形成有效的组合而产生的一种缺陷。
二、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
造成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很复杂,主要与孕育过程中的问题和出生后的抚育方式有关。例如:先兆流产、怀孕时用药或情绪处于应激状态、早产、剖腹产,出生后家长摇抱少尤其是没让孩子经过爬就会走路,孩子静坐多,活动少,过分限制孩子的活动范围等。这些问题在孩子幼年时也许不会表现出来,到了学龄期,就会在学习能力和性格上表现出这样那样的障碍:与其他正常孩子相比,他们玩什么东西一学就会,也能注意力集中,可是,在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素质方面,就显得十分吃力,让家长和老师非常操心。据调查,普通人群中。约有10%~30%的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调,家长和老师应及早发现孩子的这些行为问题并及时进行心理治疗训练,否则,会影响孩于的智力发育和学习能力发展,造成孩子游戏基础差、心理发育迟缓和人际关系问题,进而出现厌学、逃学、撒谎、打架、逆反等行为问题。多数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在游戏、运动和闲暇活动过程中发展起来。但对于有些儿童,感觉统合能力不象应有的那样有效地发展。其原因包括:
一、 中枢神经系统不健全如:发育迟缓,轻度大脑功能失常。
二、 环境因素
1.早产或剖腹产;
2.活动空间狭小或过多依赖学步车,导致爬行不足;
3.过度保护或管束过严;
4.缺少同伴群体;
5.缺少户外活动和各种运动;
6.过早进行认知教育;
7.电视、游戏机成为儿童主要的玩具。
三、儿童出现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和训练方法
1.前庭平衡功能和本体感失常 表现为缺乏自信,坐立懒散,方向、距离感欠缺经常跌倒或撞墙,动作上笨手笨脚,精细动作困难,逃避或害怕运动,运动中主要用视觉协调动作,端坐鞋子,阅读姿势不正确,阅读跳行漏字、晕车、船、大幅度运动亦头昏。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专心,爱做小动作。他们比一般孩子跟容易给家长添麻烦,惹事非,很难与其他人同乐,也很难与别人分享玩具和食物,不能考虑别人的需要. 有些孩子还可能出现语言发展迟缓,说话晚,语言表达困难等。
滑板爬 调节前庭感觉和触觉,引发丰富的平衡反应,运动中大量的视觉情报,脊髓及四肢的本体感,使整体感觉统合运作功能积极发展。
跳跳床 让孩子站在跳跳床上,双脚并拢蹦跳,跳起来时,膝盖弯曲,脚后跟踢至臀部。强化前庭刺激,抑制过敏讯息,矫治重力不稳和运动企划不足。
袋鼠跳 孩子站在袋中,双手提起袋边,双脚同时向前跳。在跳跃动作中,强化前庭刺激,抑制过敏的讯息。(实际操作)
2.视觉感不良 表现是尽管能长时间地看动画片,玩电动玩具却无法流利地阅读,经常多字少字:写字时偏旁部首常颠倒,甚至不愿认字,学了就忘,不会做计算,常抄错题等。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平时有人喊他,他也不在意,好像与他无关。
投掷活动 两个孩子在一起活动或一个大人一个孩子一起活动,一个人投掷沙包,另一个人用箱子接住头过来的东西。
串珠子 太极球 (老师们操作一下)
3.听觉感不良 表现为对别人的话听而不见,丢三落四,经常记老师说的话和留的作业等。
分辨的声音 音响玩具 熟悉的人 交通工具
听觉定向 分辨声音的方向
听指令做动作 给我拿什么什么过来
4.动作协调不良 表现为平衡能力差,容易摔倒,不能像其他子那样会翻滚、游泳、走平衡木、骑车、跳绳和拍球等。
羊角球 让孩子坐在球上,双手紧握着手把,身体屈曲,向前跳动。姿势和双侧的统合,并可促进高程度的运动企划。(操作)
独脚椅 坐在独脚椅上,手平伸,双脚交叉踢高或单脚连续踢,身体保持平衡。练习伸展和保持平衡,协调身体,控制重力感,建立前庭感觉机能。
大龙球 孩子趴在大龙球上,让孩子试着平衡,手脚可着地,但是不要从垫子上掉下来。
5.触觉过分敏感 表现为紧张、孤僻、胆小内向、不合群、偏食、固执、脾气暴躁、害怕陌生的环境、吃手、咬指甲、爱哭、爱玩弄生殖器等。这些问题无疑会造成儿童学习和交往的障碍,因为这样的儿童尽管有正常或超常的智商,但由于大脑无法正常有效地工作,因而直接影响了儿童学习和运动的完成。
洗泡泡澡 孩子进入球池,假装洗泡泡澡,身体每个部位都洗到。从训练中认识自己的身体。
猜猜看 老师用手指在孩子后背上写0—9的数字或其他孩子熟悉的字、字母、拼音或图形等让孩子猜。(操作游戏)
压马路 孩子仰卧或俯卧在垫子上,用大龙球在孩子身上滚过去。如果孩子喜欢这种压力可试着再加一点压力。
爬行训练是预防儿童成长期感觉统合失调的重要手段
研究者通过对同龄婴儿的对比观察发现,爬得好的孩子,走起路来也快,学说话也早,认字和阅读的能力也强。可见爬行训练对婴儿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第一阶段:摇篮有节律摆动应是锻炼新生儿前庭平衡能力的第一步。以后,通过对能转头的新生儿的俯卧练习,作为学爬前的准备。通过听觉与抬眼视物以及后来的抬头相结合,不仅促进了婴儿颈部肌肉的发育,也使视听等感觉与管理肌肉的神经连络。由于婴儿管理身体平衡的前庭功能发育较早,所以视觉和听觉最先与前庭统合,在6个月前支配婴儿的躯体肌肉活动。
第二阶段:到第8个月后,前庭和小脑的协调使身体活动时有了保持平衡的可能,这时便可进行爬行训练。通过爬行,在手膝、手足爬行四肢轮流支撑体重中,使四肢肌肉耐力和肌肉能力得到锻炼,同时加强了前庭与感觉系统的统合,使本体感觉更加灵敏。
作为教师教育学生要从孩子的问题出发,孩子既然有感觉统合失调的问题,我们就要开展相应的感觉统合的教育。年龄越小矫正越有效纠正孩子感觉统合失调的症状,最有效时机是小学三年级以前。因此学校在小学生入学的时候,就要跟踪观察,及早对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进行训练。感觉统合训练是一个系统工程,训练仅仅是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进步,善于鼓励和表扬孩子,培养孩子在班级中的地位和价值,让孩子在学校生活中富有成就感,要善于运用正面语言和方式鼓励孩子取得的进步,不断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激励孩子取得更大的进步。
现在,选择剖腹产的孕妈妈越来越多,究其原因可归结为“五怕”,怕痛、怕影响身材、怕没有力气生、怕小孩出危险,更多的是怕宝宝属相时辰不好。因此,不少准妈妈在还没到预产期的时候,就已经急着到处找医生、托关系,希望能安排个“黄道吉日”剖腹产子了。
妈妈们虽然满意了,可是这样做对宝宝公平吗?产科专家指出,其实自然分娩是“先苦后甜”,剖腹产是“先甜后苦”。准妈妈们往往过多考虑分娩的痛苦,却忽略了剖腹产可能对宝宝造成一系列长远的影响。
研究表明,剖腹产的孩子由于在出生时没有经过产道挤压,缺乏生命中第一次触觉和本体感的体验和学习。这种体验的缺乏虽然不会影响孩子的智商,但却容易让孩子产生情绪敏感、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够协调等问题,而专家表示:这些问题可能和孩子感觉统合失调有关。
对于刨腹产的孩子,在孩子小的时候,可让宝宝多做左右翻滚、匍行、爬行,玩亲子游戏如“飞机”升降等,再大一些可训练他们走平衡木、荡秋千、做旋转游戏等,并且早期给予精细动作等训练。另外多给孩子爱抚、搂抱、按摩、抓握不同质地的东西,天气好的时候,把孩子抱出去,让孩子接触风等刺激,或让孩子通过冷热水的刺激。有些孩子在婴幼儿时期也许不会表现出问题,但到了学龄期,可能会在学习能力上出现问题。因而家长和老师要注意观察,以便及早给予孩子正确的指导和训练。
孩子感觉统合出了问题的几个例子
1、被父母保护过度的后果
例:明明今年6岁半,非常爱动,一会都安静不下来。上课时东张西望,还不时站起来,发出一点怪声,或挤眉弄眼招惹同学,搞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上课时老师没办法维持,把他叫到前面,待老师稍不注意,他就做鬼脸,让同学们大笑。 明明写字老写不好,大大小小,歪歪扭扭,字的比例很差,经常写反字,比如“人”写成“入”,“陈”的耳朵又跑到右边了;“浅”的三点水写到右边了等等。明明看上去很可爱,但是老做不可爱的事。多动、任性、不能按照老师和爸爸妈妈说的去做。看上去挺聪明的,但是在学习上一门不通。做作业非常磨蹭,20分钟能做完的作业,他经常磨蹭到晚上10点以后。爸爸妈妈都要进行“三陪”,陪读、陪写、陪做,数学经常不及格。自己不听课,还经常打扰别的孩子,校方只好对他说:“你先退学吧!”
明明通过测评(比如动作协调的测评、孩子专注能力的测评等)和各方面的观察后,发现孩子不是不专心,也不是老想站起来乱动、胡闹,而是自己控制不了自己,主要是大脑管不住自己。不是明明不想把字写好,而是他写不好。眼睛不协调,存在视动觉和视识别的障碍,所以他出现阅读和书写上的问题、困难。大脑管不住自己,不能让自己专心学习,也不能让自己安静地听课。眼睛不协调,实际上也是大脑和视觉的不协调。视动觉不协调,人看书时要一行一行的追踪,明明的视动觉不好,协调不良,有协调障碍,第一行还没有看完,眼球已经蹦过去了,所以他就跳字、串行。
明明读书很困难,一看书,就揉眼睛,说眼睛酸,这是因为他的眼睛不听使唤。平常人看的字通过视网膜传入视神经,再到大脑里进行综合,留下记忆,再见到这个字时,就能把储存的信息调出来,就能认得准。明明的整个传导系统、储存系统都有问题。储存系统发生障碍,再见到的字就不认识了,或者认反了,然后就写古古怪怪的字。
明明对数字符号、图形也是一样的道理,因为视觉的识别和记忆有问题,经常发生错误,所以他的语文学习、简单的阅读都感到非常吃力,简单的运算都经常出错。难的计算题会,简单的计算题是屡错不改,好象是不改,其实孩子自己不清楚。爸爸妈妈在一旁陪读、陪写,老给他纠正,成绩就上去了,如果不纠正又出现问题。
病因:
在孩子婴幼儿时期(0-3岁),家庭生活方式和养育方式的失误。比如说,孩子的大脑生下来时是不协调的,但在他成长的过程中要翻身、打滚、爬,靠眼、耳、口、鼻、舌、身,接触信息,然后传入到大脑,在大脑中储存起来,大脑指挥着机体去动作,所以孩子慢慢地学会了看、听、读、写等能力,分析思考能力,推理能力。
上课时,老师讲课的信息往明明脑子里传,同时课堂上很多信息都往他脑袋里传,一会儿看见小刚的衣服真好看;蒙蒙的脚为什么动了一下;亭亭的手在干什么?精力没有办法集中在老师讲课上。主要是由于明明小的时候没有进行充分眼、耳、口、鼻、舌丰富的、和谐的学习和相应的动作训练。没有经过翻身、打滚、爬、手抓、身子动、眼睛看、耳朵去听,来完成他感觉学习的过程。通过眼、耳、口、鼻、舌、身感知的过程,和机体的动作(即感知)反反复复的过程,大脑才能聪明、协调起来。不经过这么一个和谐的过程,大脑容易出问题。
很多父母害怕孩子脏,不让孩子随便抓东西,不会随便抓东西往嘴里放,就不容易得传染病;怕孩子受伤了,觉得他不翻身最好了;孩子不乱动,这样最省心了,省得他磕了、碰了。孩子从小保护过度,孩子没有充分去活动、去探索、去学习。孩子的能力也比较差,也可以说是大脑成熟过程的障碍。
预防:
(1)鼓励孩子多抓、多爬,只要是他快乐的事情都让他去做。听、说、读、写、计算、记忆、推理等能力离不开婴儿时期的感知动作,比如孩子翻身、打滚,拿手去折腾,拆拆装装东西,在这个过程中他才能慢慢地协调起来。尤其是0-1岁这一年特别重要,因为这一年是孩子大脑协调的关键一年,也是智慧快速发展的一年。
明明的爸爸妈妈比较忙,没有人管,把孩子捆绑起来,保护过度,明明小时侯的活动不足,大脑该到了比较成熟、协调的时候还没有成熟、协调。
(2)爸爸妈妈的遗传因素。
(3)爸爸妈妈的行为问题。如果经常对孩子喋喋不休,过分施教等。有的爸爸妈妈认为是孩子天生就是这样,缺乏针对性的帮助。而另一方面又过分保护孩子,替他干,替他说,替他做,这样孩子的能力就更上不去了。
2、孩子特别害怕陌生环境
孩子是剖腹产生下的,现在1岁零1个月了,特别害怕陌生人和陌生环境,只要陌生人稍微接近或者发现我不在身边就会哇哇大哭,还喜欢咬人,最让我担心的一点就是这孩子爱爬高,哪高往哪爬,时刻都得看着,就怕他摔下来。
方法:海洋球训练纠正触觉过分敏感
这是典型的触觉过分敏感,可能是剖腹产以及七八个月前活动量少造成的。针对这一类孩子有专门的海洋球训练,把孩子放在海洋球里,通过不断碰触柔软的海洋球,慢慢缓和孩子皮肤的敏感性。
3、没学会爬影响了学走路
欢欢从3个月后基本是姥姥带大的。姥姥怕孩子磕着,一直没让她学会爬,到现在都1岁3个月了,欢欢还不会走路。而且,欢欢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也不到2秒钟,家里买了许多开发智力的玩具、图片,她都没耐心看。
方法: 玩推球游戏锻炼孩子爬行
爬行是一个孩子成长中非常重要的阶段,欢欢没有学会爬,也就错过了很多能力锻炼的机会。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趴地推球的游戏,让孩子趴在地上,家长用球引导孩子或推或捏,只要能够使得孩子慢慢爬行,就能达到目的。
4、打针不怕痛并非真勇敢
小时候带孩子去打预防针,他从来都不哭,睁着一双大眼睛看周围的医生和护士,大家都以为他很勇敢,总表扬他。后来我发现不管额头碰到桌角还是摔倒在地,甚至擦破了皮,孩子仍然毫无反应,在小区里和同龄的孩子玩耍,他总是动不动就把人家推倒在地,或者无缘无故打小孩一巴掌。
方法:通过按摩唤醒皮肤触觉
这是典型的触觉过分迟钝,需要通过按摩训练来唤醒皮肤触觉。家长可以用毛巾蘸上不同温度的水在孩子身上擦拭,以水温变化来刺激皮肤,也可以鼓励孩子多玩沙子。
5、小孩玩电脑游戏会变笨
电脑游戏在青少年中大受欢迎。然而,最近日本神经科专家研究发现,长时间沉浸在电脑游戏中,会显著降低对于正常生活非常重要的前额叶的活动能力,从而导致脾气暴躁、食欲减退、注意力不集中。
日本神经科专家对6—29岁的男女共240人进行了研究,观察他们在玩电脑游戏前后脑电波的变化。结果发现,经常玩电脑游戏的人脑部的前额叶活动明显低下,这意味着进行思考和决定、产生理性和创造性的能力大大降低,因为电脑游戏只是对视神经产生刺激,不用通过前额叶就直接刺激手神经做出机械反应。长时间沉迷于电脑游戏,很少使用前额叶,动物性的本能反应部分却格外发达。森昭雄教授说:“这样就会造成行动时不考虑周围环境和他人感受,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守规矩,甚至有暴力倾向。”参加实验的很多游戏迷都觉得自己容易烦躁、难以集中精神、不善于与人交往。
森教授建议游戏迷玩“抓子儿”游戏,每天玩5分钟,3个月后就能使前额叶活动基本恢复正常,实验者不经常发呆了,五官也舒展多了。这是因为“抓子儿”需要精神高度集中,对前额叶有刺激作用。另外,散散步、多亲近自然,也能有效地把五官的感觉全调动起来。
森教授告诫说,大脑的神经在10岁前是快速发育时期,必须充分地使用前额叶,这对人的一生非常重要。为了避免脑神经受到损害,至少要上中学才能玩游戏,最好上大学后再玩,一周一次,一次玩半小时。
如何对学习障碍儿进行感觉统合治疗?
学习是大脑的一个重要机能,学习障碍(Learning Disabilities,LD)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某些机能的异常,导致在听、说、读、写、计算、推理等方面有障碍。目前,诸多的研究认为,大脑神经系统的感觉统合(Sensory Integration)障碍是产生LD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对于LD儿的治疗应该抓住发生LD的主要矛盾,解决中枢神经系统的问题,提高LD儿的学习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人类所有的动力和行为都与大脑神经系统感觉统合功能有关。例如:爬、站、走、跑、吃饭、穿衣等室内外所有的生活行为和游玩;视觉、听觉、触觉的认知,嗅觉、味觉、身体肌肉感觉,平衡感觉以及身体的其它感觉;语言理解表达能力的获得,描画、写字、写作文、读字、读文章等,完成这些动作和行为无一不都是大脑神经系统感觉统合的结果。人类对于一些简单的动作和行为往往是无意识进行的,但要完成一些复杂的、高难度的动作和行为时,需要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也就是说,对来自外界环境以及自身内部的各种各样的感觉刺激和信息,进行选择、整理、有序的工作,是通过大脑神经系统来完成的。一旦感觉统合发生问题,就会出现种种障碍,如动作不协调,不能完成复杂的动作和行为,不能正常地进行日常的生活、学习和游戏,因此,矫治LD儿的感觉统合障碍是极为重要的。
二、LD儿的感觉统合治疗
对具有感觉统合障碍的LD儿,治疗的最终目的是改善LD儿大脑神经系统的统合功能,根据每一个LD儿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感觉统合训练,这对提高LD儿的语言、认知、思考等学习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感觉统合训练方法如下:
1.触觉刺激的训练
触觉在人类感觉系统机能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胎儿在胎内的感觉体验,出生时通过产道的感觉体验,出生后与外界的温度、事物、以及和他人皮肤接触的感觉体验等,这对提高胎儿和新生儿神经系统的机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触觉刺激对于LD儿神经系统整体感觉的统合以及感觉认知、感觉运动起作用。如用软毛刷、干毛巾或丝稠等柔软的布类,轻擦孩子的背部、腹部、腕部、颜面部、手、脚等部位的皮肤。手背及前腕部是触觉防卫最小的部位,由于这些部位是和正常的环境相互作用接触最多的部位,而身体的腹侧部、颜、足部位对刺激敏感,触觉防卫大,往往是难以接受的部位这些部位是否要磨擦,使用何种工具磨擦,不要强制进行。可以让孩子进行皮肤刺激的游戏,如水中游戏,粘土游戏,砂、草坪上的裸足游戏等。
一般来说,触觉刺激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的时间约在刺激30分钟以后,时间越长,效果越好,但要根据孩子的耐受程度加以确定。
2.前庭刺激的训练
前庭感觉是人类接受刺激的重要的基本感觉。前庭刺激的训练是感觉统合障碍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给予前庭器官的各种不同程度的刺激,使调节姿势反应的前庭功能正常化,在接受触觉刺激的同时,有助于其它感觉的统合。前庭的功能对大脑整体功能起着重要作用,刺激前庭在知觉运动训练中广泛得到使用。如让孩子接受下列各种运动的训练:
---旋转性运动,如:旋转木马、旋转椅子等。
---摇晃性运动,如:采取腹卧位、仰卧位、侧卧位、头脚颠倒等体位进行秋千、吊床等游戏。
---平衡性运动,如:走平衡木、平衡板等。
---跳跃性运动,如:蹦床、翻滚、垫上运动等。
---姿势反应性运动,如:进行儿童蹋板车、砂坑、草坪、滑梯、腹部爬行等游戏。
---速度感、位置感、距离感的体验,如:让孩子一只脚着地,一只脚踏上滑行的儿童蹋板车等。
在训练中,被动性的旋转、摇晃的速度一分钟以25-30次的频率为宜。
LD儿对前庭刺激的持久力个体性差异较大,有的孩子表现为恐惧不安,对于有这样反应的孩子要特别注意,例如,可将吊床高度降低,靠近地面缓慢的、安全的、不给予威胁地进行旋转、摇晃。
进行上述各种身体运动的训练,通过各种身体运动感觉的化验,达到感觉统合的效果。
3.本体感觉刺激的训练
作为人类动作、行为的另一个基本的感觉是本位感觉,这是指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肌腱、关节、韧带等来自自己身体的一种感觉,靠这种感觉人们进行动作和行为的调节、修正、有目的的行动、肌肉的收缩、松驰、关节的屈曲、伸展等所产生的自身的状态和运动,这些都是来自自己身体刺激信息的感觉处理。如果本体感觉有障碍,就不能很好地解扣纽扣、取物、抓物,不能根据对象物的性质,掌握用力的轻重,常常将东西弄碎、弄坏。为了使本体感觉正常化,提高基数统合功能,可以让LD儿接受下列的训练,如:游泳、摔跤、拔河、爬绳、搬运货物、踩童车以及其它使肌肉紧张、收缩的运动。肌肉收缩将有助于中枢神经系统本体感觉信息的输入。
以上三种感觉统合训练的方法,刺激时间的长短、刺激的强弱程度、使用工具等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由孩子选择很重要。孩子感到舒适、愉快,才能达到感觉统合训练的目的,取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结束语:感觉统合训练过程几乎总是让儿童感到愉快,对儿童来说,治疗就是玩,成人也可以这样认为。但训练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因为训练中有老师或训练人员的指导,儿童不可能在没有指导的游戏中取得效果。设计一个游戏气氛不只是为了愉快,而是让儿童更愿意参与,从而他们从训练中获得更多的收益,为儿童获得一个肯定的成长经验而设计这样一个训练。为此我们在训练中一定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我们要引导家长不要回避孩子存在的问题,应正视尽早对孩子进行科学的康复训练,只要发现问题,采取正确的方法训练就能达到理想的康复效果。老师在遇到这样的孩子时因该采取正确的态度,不能够强行的制止孩子的不正确行为,要和家长一起找寻孩子造成行为问题的切入点,采取适合的方法进行康复训练和教育。教育训练中要注意
1.训练当中要让儿童感到快乐而不是压力;
2.训练中儿童是主角,要尊重儿童对感觉刺激的需要和选择;
3.通过控制环境给儿童以适当的感觉刺激,从而改善其感觉统合能力,使儿童能作出适应性反应,不要教孩子如何做;
4. 训练过程中,给孩子以积极的反馈,并与家长分享孩子成功的喜悦。
我们共同携手,让更多的孩子都能够在幼儿时期就参加系统的感觉统合训练,促进孩子大脑的发育,开发智力潜能,提高学习能力、运动技能和社会交往能力,在日后的成长过程中获得最佳的发展状态。
类别:q○○b○○ 会员专区
|
标签: 无标签
共 1 条评论
tunafish [2012-03-30 15:15: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