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子女教育网 您或许会很好奇,那些大字不认几个的3、4岁孩子,他们都是怎么看书的?其实,如果父母亲从孩子呀呀学语时,就经常和他们一起共读图画书,您就会三、四岁的幼儿对文字系统事实上已经具备了相当多的知识。 例如: 模仿与应用书中学来的新字词:经常和幼儿共读图画书,还可以促进他们对口语的理解和表达,他们不但会模仿共读中所学来的新字眼与复杂的句法,更会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尝试与应用。 听音辨识的能力更加敏锐:若父母经常唸童谣、儿歌等具韵律的图书给幼儿听,幼儿对于「语音”的知觉会更为敏锐,例如他们可以指认出童谣中押韵的字音,也会在喃喃自语的游戏中自己创作押韵的语句。由于书本里蕴含着相当多样化的内容,3~4岁的幼儿大都很喜欢听故事,对书和阅读也充满了好奇心,因此,父母可以抓住此阶段孩子的发展特色,以及自己平时对孩子的观察,为孩子挑选出符合孩子兴趣的好书。只不过,3~4岁孩子在身心发展上具有相当的独特性,因此,该如何从孩子的发展特征为考量,为他们量身订做最适...
专家提醒:适当阅读无可厚非,但家长不妨加强引导 “帽子的质地一定要跟衣服相呼应——毛呢裙+毛呢帽子,立刻充满贵族气质!”如此的打扮经验针对成人很平常,但如果是幼儿园在读的小女孩呢?昨天,虹口区的一位幼儿园老师向本报记者反映,她们班里有一半的女孩都热衷于一些针对女孩子的时尚杂志,她对杂志里类似成人时尚杂志里出现的“穿衣经”表示担忧。 小囡:追捧时尚穿衣经 在密云路的一家东方书报亭,记者很方便地找到了郭老师说的杂志中的一本。在扉页上记者看到,该杂志由北京某出版公司策划,每月中旬出版。在2008年第1期的封面上,除了一个漫画的芭比娃娃,还有4个小女孩的照片,其中两个有4岁和6岁。在一个栏目上刊登的读者照片中,最小的只有3岁。 在这本杂志中,有一个重要栏目叫“迪斯尼公主学院”。“这完全就是在教小朋友如何穿衣打扮。”已经看过几期的郭老师这样总结。 这一期“迪斯尼公主学院”的主题是“公主...
新华网北京专电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夫妻闹矛盾时,压抑愤怒容易导致死亡率上升,而吵架却可能有益健康。 据法新社报道,美国密歇根大学退休教授欧内斯特·哈尔堡领导的研究小组针对婚姻中压抑愤怒乃至憎恨情感对死亡率的影响,在1971年至1988年间跟踪调查了密歇根州一小镇的192对中产阶层夫妇,其中多数妻子是家庭主妇。 研究人员以问卷调查方式了解这些夫妇面对“不公平现象”时的反应方式,其中26对夫妇属于“双方抑怒型”,即夫妇双方在出现冲突时均压抑自己的情绪;另外166对夫妇中,至少其中一人会表达自己的愤怒,属于“非双方抑怒型”。 他们发现,到1988年,26对“双方抑怒型”夫妇中,有13对夫妇至少其中1人死亡;而166对“非双方抑怒型”夫妇中,只有43对夫妇遭受丧偶之痛。更可怕的是,到1988年,“双方抑怒型”夫妇双双死亡的几率几乎是“非双方抑怒型”夫妇的5...
当今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爱孩子有害,但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没有溺爱。 “溺”,词典上解释为“淹没”的意思。人被水淹没了叫“溺毙”,如果父母的爱流横溢泛滥起来,那也会“淹没”孩子的,这就是溺爱,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 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过分注意 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小太阳”了。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
现在许多独生子女自小受祖辈和父母的宠爱,享受着家长“百依百顺”与“有求必应”,养成任性、撒娇、好发脾气的不良习惯,稍不如意就打滚撒泼、又哭又闹,这不仅很让他们的父母难堪,对他们自己也是绝无好处。 其实,孩子从婴儿起就有了意识,懂得用哭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孩子从婴儿起就得培养好的习惯,你只要觉得他不饥不渴,不热不冷,没摔没碰,就不用总是抱着他,久而久之,他就将哭闹的心思降低了。 孩子最初是想让大人抱,再大一点就懂得要玩具,买零食,指使大人干这干那,他们的欲望是逐渐升级的,一有不满便大哭大闹。当他们一次又一次通过这一手段达到目的时,不劳而获、不择手段的坏毛病就在小小的心灵里打下烙印。 美国专门从事家庭心理研究的人员认为,一般对孩子提出的物品,只需满足25%就差不多了。 孩子任性,父母要及时教育。有人说:“两三岁的小娃娃,懂得个啥?长大了就懂事了。”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说法。古人说:“少若成天性,习惯如自然。&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