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一:体重 宝宝原本胖乎乎的小脸慢慢地消瘦下来,躯体和四肢的皮下脂肪变薄了,甚至有点皮包骨头的感觉;较长时期内,孩子体重增加不明显或几乎不增加。这些情况多见于食量小、消化吸收能力较差的孩子,也可见于孩子疾病过后的恢复期。 异常二:身高 较长时期内,孩子增高不明显或个头几乎不增长。这种情况常见于生病之后,或有明显挑食或偏食的孩子,也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经常睡觉很晚。 异常三:面色 孩子面色苍白或萎黄,皮肤弹性差,或有较严重的皮肤损害,如皮肤粗糙,色素沉着,汗毛脱落,出现皮下出血点,出现“乌青块”。在排除皮肤病等疾病的情况下,出现这些症状可能与某些微量营养素的缺乏有关,如铁、锌或维生素C、维生素B1缺乏,也可能与食物过敏有关。 异常四:头发 有些孩子头发稀少无光泽、枯黄易断裂,或出现白发、枕部脱发等情况。这些情况可能与营养不良、某些微量营养素缺乏有关,也可能与...
夏天,提神醒脑、解暑避邪、驱蚊止痒的风油精可以大派用场,但风油精并非对所有的人都安全。准妈妈腹中的胎儿和刚出生的幼儿最怕风油精了。 风油精的主要成分之一是樟脑,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这些毒副作用一般不会在常人身上显现,因为常人体内存在葡萄糖磷酸脱氢酶。樟脑进入人体,葡萄糖磷酸脱氢酶会很快与之结合,使之变成无毒物质,然后随小便一起排出体外。可由于生理上的变化,孕妇体内的葡萄糖磷酸脱氢酶含量降低,怀孕3个月内若过多地使用风油精,樟脑就会通过胎盘屏障进入羊膜腔内作用于胎儿,严重时可导致胎儿死亡。 刚出生的新生儿,体内也缺乏葡萄糖磷酸脱氢酶,樟脑可以随气味透过新生儿娇嫩的皮肤和黏膜渗入血液,使红细胞破裂,溶解成胆红素。血液中的胆红素含量过高,还会通过血脑屏障与脑细胞结合,引起新生儿黄疸症,出现全身发黄、口唇青紫、棕色小便、不吸奶、哭声微弱、嗜睡等,甚至出现抽风、惊厥等症状,即使经过治疗也可能使婴儿脑功能受损。
据美国侨报报道,一项新的研究显示,儿童们喜欢吃肉和吃鱼的饮食习惯是从父母那里遗传的,而对蔬菜和甜点的口味则更多的是通过后天培养的。 英国癌症研究会的研究人员说,这是第一次对人体摄入蛋白质食物所进行的研究,也是首次发现对于这种食物的口味偏好具有高度的遗传性。 科学家们通过对比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对食物的偏爱后发现,一些口味来自遗传,而另一些口味则是后天形成的。 研究人员对103对年龄为4到5岁的同卵双胞胎、111对同龄的异卵双胞胎以及他们的父母进行了研究。研究人员列出了77种不同种类食物的清单,然后让双胞胎的母亲们告知她们的孩子对这些食物的喜爱程度。 同卵双胞胎的基因完全相同,而异卵双胞胎只有一半基因相同,因此对比他们对食物的偏爱就能显示出哪些口味是遗传的,哪些口味是受环境因素影响的。科学家们根据双胞胎对食物偏爱的相似性而得出了口味具有遗传性的结论。
儿科专家在临床中发现,许多貌似真知灼见的育儿常识往往是错误的。比如:成人总是认为,体温高于37℃,小儿就是生病了。但其实并不然。 婴幼儿由于其体温调节机制尚未建立或机制尚不完善,因此在一天24小时中,体温较成人变化大。通常,小儿在清晨的体温会低一些,傍晚的体温会高一些。另外,在哺乳、喂食后,哭闹、玩耍或被拥抱时间过长时,体温都会有所升高,有时候甚至高达38.3℃,这些都可以是正常的。测体温时,肛门显示36至37.7℃,口含显示35.5至37.2℃,仍然属于正常范围。 由此可见,不能一概认为体温高于或低于37℃就是生病了。当然,如果是体温持续上升,同时伴有其他症状出现,则应及时就诊。
夏季天气炎热,不少家长喜欢频繁给宝宝洗澡,但专家提醒,将正在出汗的宝宝泡在凉水里,反而更容易使孩子出现痱子和尿布疹。 宝宝的体温调节功能发育不完全,面对酷暑比大人更怕热。专家说,夏季出汗多,适当增加洗澡次数是可以的,但不宜过度,因为宝宝的皮肤尚未发育完全,皮脂分泌很少,一些家长喜欢用沐浴液反复给宝宝洗澡,会过多地洗去宝宝身上的油脂保护层,使其皮肤易受外界刺激而产生过敏,促进细菌和真菌在其体表繁殖,从而出现痱子和尿布疹。 专家提醒,夏天不要频繁给宝宝洗澡,即使洗澡,也要等汗干了再洗,而且要尽量少用沐浴液,用清水洗澡就可以
香烟:烟缸中被水浸泡过的烟头,尼古丁大量溶出,婴儿误食后可引起严重中毒。尼古丁与婴儿尼古丁受体结合后会引起呕吐、腹痛、腹泻、血压变化、心律失常、肌肉震颤或痉挛、精神兴奋或抑制等。家长一旦发现婴儿误食香烟,要尽快清除残留在婴儿口中的烟渣,然后让他喝奶,压迫舌根催吐,再送到医院治疗。 洗涤剂:当婴儿吞入较多的洗涤剂时易引起中毒。出现恶心、呕吐以及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一般经1天即可缓解。值得注意的是,加入柔软剂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毒性较强,婴儿误食后可引起痉挛、意识障碍,甚至休克。如发现婴儿吞入此类洗涤剂,要立即让孩子喝牛奶或水,以冲淡胃内洗涤剂的浓度,但不必强行催吐。也可服活性炭,然后去医院治疗。 防虫剂:常用的防虫剂有卫生球和樟脑球,主要中毒症状是呕吐、腹泻,出现皮肤黏膜青紫、头晕、乏力、呼吸急促、心率加快、心律失常等症状。一旦发现婴儿误食卫生球,不可喂牛奶催吐,可喂茶水或白水催吐。由于误食樟脑丸可引起痉挛,所以不可在家催吐,应去医院处置。
谁会想到“KISS”在宝宝的生活中还有另一层意思:颈椎发育异常引起的平衡障碍,即KISS综合征。它把宝宝常出现的:歪脖子、睡眠障碍、经常哭闹、爬行障碍等症状全包括在内。所以有必要提醒爸爸妈妈,要小心预防、正确应对。 “我生娇娇的时候很困难,最后不得不采用了剖腹产。孩子出生后不久,我就发现她的小脑袋总是向左耷拉着。于是从娇娇三个月起,我就带着她做了一项又一项的检查,先是儿童医生,又是耳鼻喉医生、整形外科医生、神经科医生,最后是医疗体操。而这些对她都没有任何帮助。还是朋友提醒我,去 检查一下颈椎发育异常引起的平衡障碍(KISS综合征)。开始我对这种病一无所知,甚至闻所未闻。但是经过医生的介绍我觉得和娇娇的症状很相似,而且经过两个月的治疗,娇娇有了很大的好转,她现在9个月了,歪脖子现在明显好了很多,而且其他动作也一天比一天灵活了。”听了娇娇妈妈的讲述,你是不是也有疑惑:究竟颈椎发育异常引起的平衡障碍(KISS综合征)是种什么病?它对孩子有多大影响呢? &nb...
洁净整齐的孩子人见人爱,每个父母都注意给孩子洗澡、换衣服,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但同时,一些父母还经常给孩子挖耳屎,认为耳屎是耳内的废物,要及时清理才对。但这种作法却是不恰当的,为什么呢? 耳屎,医学上称为“耵聍”,是外耳道耵聍腺分泌的粘液状物质,它可粘附进入外耳道的灰尘,局部皮肤代谢产生的脱落细胞等等,因而我们看到的耳屎不单纯是耵聍腺的分泌物,耵聍对人的耳朵有一定保护作用。它可以覆盖在外耳道皮肤表面,防止皮肤干裂和粘附灰尘,预防感染,而且万一耳道进水,它还可以起到防止作用。 一般而言,耳屎不必人工清除,它会在说话、吃饭、打呵欠时,随着下颌运动,借助皮肤上汗毛的推动作用,自动被排出。 经常掏耳朵对健康是有害的,具体表现在: 1、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掏耳朵时如果耳屎坚硬或比较多,容易把皮肤划伤,细菌便会趁机进入伤口引发感染。或因来回搔刮,把细菌挤入毛囊、皮脂腺管,引发炎症、流水,严重者发生外耳道疖肿。 2、由于经常刺激外耳道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