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家庭日记:
日记分类: 常用标签:

人物介绍:周国平

Public qooboo 写于 2010-03-17


周国平,1945年7月25日生于上海,哲学硕士、博士,西南政法大学教授。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主要著作有《苏联当代哲学》(合著)、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随感集《人与永恒》、《尼采与形而上学》、诗集《忧伤的情欲》、《只有一个人生》、散文集《善良丰富高贵》、自传《岁月与性情》、《今天我活着》、《爱与孤独》等;译著有《论辩证法的叙述方法》(合译)、《偶像的黄昏》、《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等。




1945年7月25日出生于上海市。中共党员。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著有多篇著作,其中《周国平文集》中的两则寓言《白兔和月亮》被选入了初中预备年级教材《落难的王子》被选入了初中一年级教材,以及《家》这篇散文被选入了初三教材。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他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是花季少年还是耄耋老人,都能从他的文字中获得智与美的启迪。

  时隔13年,周国平继《妞妞》之后再次为爱女写书,《宝贝,宝贝》这本书是他为11岁的爱女啾啾所写的长篇纪实散文,周国平再次以一个痴情父亲的爱打动了无数读者。

  在周国平眼里,这并非是一本教人如何做父亲的书,书中没有太多的伟大真理、精彩故事以及成功的楷模,只是一个平凡的父亲记录的平凡生活中的一个个小的片段。周国平说:“现代社会太过看重财富、名利等等外在的东西,而忘记了平凡才是生活的永恒,财富、名利不过是生活表面的堆积物罢了。”

  先后为两个爱女写书的周国平,对于亲情的理解比常人更深,他将养育生命、珍藏生命成长的片段看做事业和使命。对于当前城市中流行的“丁克家庭”,周国平不太理解。他说:“孩子会让爱更加升华,而不是瓜分。没有体验过就早早放弃,实在是太可惜了。”

  为孩子保住一份无价之宝

  13年前,周国平以《妞妞》一书感动世人,13年后,年过半百的周国平再次为女儿写书,他依旧用文字来记录女儿成长的一点一滴,周国平表示他写这本书并非是要向别人表达什么,仅仅是源于对生命的热爱。“一个普通的父亲,爱他的一个普通的女儿,这是我写这本书的全部理由。”周国平说。

  周国平是一个痴情的父亲,这是很多人共同的结论,这在他对第二个女儿啾啾的爱中很容易就能感受得到。他在书中写道,“女儿是我的宝贝。小生命来到世上,天下的父母哪个不心醉神迷,谛视着婴儿花朵一样的脸蛋,满腔的骨肉之爱无以表达,一声声唤宝贝,千言万语尽在其中。”

  在《宝贝,宝贝》中,周国平记述了女儿啾啾从出生到刚上小学的经历。周国平表示,“生命早期的精彩纷呈对于做父母的是宝贵财富,但是孩子身在其中,浑然无知,尚不懂得欣赏和收藏它们,等到了懂事的年纪,它们又早已散失在时光中。为孩子保住这一份无价之宝,这是父母的责任。”

  孩子不是父母育儿试验田

  现在写育儿的书籍并不少,很多人喜欢把养育儿女的过程写成书出版。在周国平看来,他和别人是不一样的,“现在有一些父亲或母亲以自己的孩子为题材写书,写的是他们很特别的育儿经历。他们有宏大的目标和周密的计划。在我这本书里,没有一丁点儿这样的东西。对于我的女儿,我只希望她健康、快乐地生长,丝毫不想在她身上施展我的宏图。”

  周国平写书,理由只有一个,就是爱。他说:“我不管别人写不写,我必须写。对于我来说,这是情感的需求;对于孩子来说,这是珍贵的记忆;对于那些儿童心理研究者来说,它是很宝贵的一手资料。一开始,我是用日记的形式,把发生在啾啾身上好玩、有趣的事记录下来,连同她的语言。在记录到40万字后,我决定让它以出版物的形式出现。”

  周国平对于女儿的生活记录只到6岁,他希望6岁之后的生活由女儿自己记录。他说:“我跟她说过,我只写她6岁前的生活,6岁就由她自己来记录。我的想法是,将来啾啾不一定要写书——写不写书不重要,我也从来没想把她培养成一个作家,只希望啾啾成为一个珍惜自己生活经历的人。”

  平凡才是生活永恒的真谛

  什么样的教育体现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周国平认为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太过于注重财富、名利等外在的东西,而忽视了生活本身的真谛。“财富、名利只是生活表面的堆积物,失去了还可以再挣回来,即使挣不回来也没有关系。生活本身是平凡的,平凡才是生活永恒的真谛。但是现代人偏偏失去了对于平凡生活的重视。”

  不重视平凡生活,并非虚言,在很多育儿的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周国平说:“一个人教育孩子的方式最能看出这个人的人生态度。那种逼迫孩子参加各种竞争的家长,自己在生活中往往也急功近利。相反,一个淡泊名利的人,必定也愿意孩子顺应天性愉快成长。我由此获得了一个依据,去分析貌似违背这个规律的现象。譬如说,我基本可以断定,一个自己无为却逼迫孩子大有作为的人,他的无为其实是无能和不得志;一个自己拼命奋斗却让孩子自由生长的人,他的拼命多少是出于无奈。这两种人都想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未遂的愿望,但愿望的性质恰好相反。”

  “丁克家庭”不要孩子很可惜

  对于平凡生活的理解,亲情无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由此他非常不理解“丁克”式的生活态度。周国平说:“现在有一种家庭叫‘丁克家庭’,就是不要孩子,保持两人世界。据统计,在育龄夫妇中占到10%,其中白领居多。为什么不要孩子?理由很多,比如影响两个人之间的爱情生活、影响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等,但是这些理由,在我看来其实是不存在的。”

  孩子不是自我实现的阻碍。周国平说:“当然,照顾孩子可能会减少花在事业上的时间,但孩子和事业绝不是不可调和的,相反,孩子会让一个人更加成熟。自我价值的内涵应该是很丰富的,不仅是指外在的成功或两个人的享受,还应包括丰富的人生体验,其中做父母的体验也是重要的内容。如果你始终没有做父母,你的天性中的父性或母性始终没有机会实现,不能不说也是人生的很大缺憾。”

  至于孩子会影响到两人之间的爱情生活,周国平更不赞同。他说:“爱不是加减法,而是乘法,孩子不会瓜分父母的爱,反而会使爱升华。泰戈尔说‘我的孩子,让他们爱你,因此他们能够相爱’。”

  城市生活成本高昂,压力很大,周国平承认没有好的经济基础养育孩子确实很难,但这并非是不要孩子的理由。“可以推迟一点,等待条件成熟再要。‘丁克生活’作为个人选择当然无可非议,但是在我看来,没有体验过就轻易放弃实在太可惜了,失去了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类别:关注人物 | 标签: 人物  


0 条评论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