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家庭日记:
日记分类: 常用标签:

米歇尔的家庭训练计划-位美国母亲的记录

Public qooboo 写于 2009-02-12


一、关于训练计划

  1、行为训练(行为疗法)的基本概念

  “行为训练”这一名词多少有些不太恰当。一些人认为布利基特(Bridget)只注重行为训练,而罗宾(Robin)却只重视语言训练。事实上布利基特的行为教程大部分集中在口头的或非口头的交流方面,比如:玩、认识和社会化。而“行为”这个词只意味着一种教学风格,即:强调间断的练习,把任务分开,全面运用鼓励和奖励等。

  “行为训练”是由Lovaas教授和其他一些在专业领域里从事研究工作的人在过去二十五年中发展起来的,针对认识障碍的患者的全套课程和训练方法。正因为如此,它也被用于那些被诊断为孤独症、精神发育迟滞以及语言迟滞、语言障碍等的患儿。

  2、米歇尔教学计划的意义

  我准备将米歇尔的教学计划概括如下。最初的教程有两套,后来发现这是多余的。我们对米歇尔的教程的注释既详细又系统,这一教程并不适合于每一个孩子,我们知道每个孩子的需要都不同,他们的进展也不同。尽管如此,我仍愿意将教程列在此,理由大体上有二条:

  ● 提供一些工作经验。这些经验都是在我们的行为训练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没有太多机械性或重复性的教条。有一点十分重要的是我必须再一次强调我在整本书一再强调过的东西,那就是“世界上没有灵丹妙药”,在训练过程中有许多冗长乏味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做,在实际教程中文件注释有一千页以上。

  ● 为了对孤独症患者的家长尤其是对那些还没找到让自己的孩子进入较好的训练计划的家长尽可能地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帮助。尽管教程大纲是专门对米歇尔制定的,但有许多内容对其他的孩子也是适用的 ,或者可以在此基础上重新制定出适应于你们孩子的训练计划。

  3、给家长们的建议

  (1)我在此强烈地向准备建立一套家庭训练计划的家长们推荐《The me Book》这本书。在这本书里解释了教学方法而且能找到许多训练计划

  (2)训练师很难找,大学的学生尤其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学生是最好的。但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个有经验的人而且此人能够训练病人并且能指导他人训练,这种指导必须是不间断的。

  (3)教学计划的进度尤为重要。因为要使孩子既不紧张也不枯燥而且也没有压力。在初期或不同时期都应该不断地使用表扬强化,而且在不同情况下采用不同的表扬方式(强化物)。最开始可以用食物或饮料来加以表扬。许多教学资料能通过教育资源目录而订购到一套绝妙的表情标记图、顺序卡和行为标记卡以及其它一些东西。

二、米歇尔的行为教学计划

  1、训练原则简述

  基本要求指对孩子在完成某一特定任务时,在没有辅助的情况下,完成情况的基本要求。训练人员要求孩子做某事或说什么,以及是否给其鼓励和帮助。家长收集有关基本要求的数据,将有助于他们了解孩子已经知道了多少,有多少事能自己独立完成。比如对“上”、“下”介词的基本要求,是要求孩子将某物放在椅子上或椅子下,并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看他是否能完成。

  不同行为的不同强化指用奖赏正确行为(强化正确行为)的方式去消灭或杜绝不正确行为的方法。对于那些不屈不挠地将转头摆成一条直线的孩子你要用「给孩子做简单易做的事或是他能做的事,然后表扬他完成了任务」来代替说“不要把砖摆成一条直线”这句话(孩子在某种情况下反而会加强这种行为)。你要营造一种不理不睬、孤独的气氛对待不适当行为,而奖励适当的行为。在训练中当米歇尔哭闹时,只要他有五分钟的安静我们就用强化正确行为的方法说:“好安静、听得好”等去表扬他。

  表达性语言是指语言的口头运用。表达性语言这个名词和接受性语言以及语言的理解能适合任何一个你试图要教的单词,例如:你要教「表达」“他”和“她”,是要求孩子能正确使用“他”和“她”两个单词;如果你是要教孩子「接受」“他和她”时,则是要孩子弄懂“他”和“她”二者之间的区别,接受性语言通常在表达性语言之前教。

  淡化刺激指要渐渐地撤除物质的或口头的暗示,不要使孩子养成对鼓励有依赖性,这一点十分重要。对于鼓励运用和淡化在《The me Book》一书中作了充分的讨论。

  模式化指训练者对孩子的正确回答模式。模式化在表达性语言的初期用得最多、最广泛,当孩子较为熟练时便渐渐淡化退出。模式化与口头鼓励促进不同,前者是说出一个词的全部而不是一个词的开头音,如“橘子汁”是口头模式,而“橘—”则是口头鼓励。

  促进和鼓励是指在完成一项任务时训练人员所给的物质的或口头的

  辅助,比如在你想要孩子说“鞋”,可以给他一个提示音如“洗—”;在物质促进方面,可以将小孩子的手做成“指”的形状。

  项目综合编排指在相同的训练中混合以前学会了的项目。比如:首先你教孩子接受性语言“摸摸头”,然后教“摸摸腿”,最后教“摸摸臂”。当孩子能分别掌握它们时就把这三个动作混在一起训练。

  接受性语言指对语言的理解,参看表达性语言。

  差异性刺激这是指一种特殊的刺激,通常是训练人员对引起一种特殊反应做的口头命令。差异性刺激在初期非常一致,如开始时说:“把相同的放在一起”,后来逐渐就变得不同了,如:“请把所有的红木放在一起好吗?”

  2、米歇尔的教程

  基本原则

  ● 每一个训练都必须带有目光对视训练项目(让患儿的眼睛与训练者对视);

  ● 在混合练习之前必须先分步练习;

  ● 不断变化表扬和鼓励方法以保持其有效性。

  ● 对不正常的行为要给予明确的警示。

  备注:在目录中所列的项目均按分层秩序排列,从易到难,但在每一阶段的学习的内容又有不同的项目类别。

  1990年2月至6月(第一阶段)

  此阶段训练内容分为以下15项:

  注意力一步指令模仿动作指物指令比较发声模仿玩耍物体辨别图片辨别物体命名“是”与“不是”动作名称颜色所有物形状

  1、注意力

  「看着我」训练在米歇尔教程中是十分重要的。教程的要求是:孩子应坐在椅子上,手不乱动,训练者紧靠着孩子坐下;训练中孩子不懒散、不坐在地板上、不转过背去。训练者要坚持原则,给予肯定并提出高要求,对任何一个反应性动作都要给予表扬和拥抱或是批评。注意力训练是很重要的第一步。

  (1)看着我,面对面:(一秒钟,两秒钟,三秒钟)

  在活动中发出命令「看着我」,然后要求双目对视(训练者的眼睛与孩子的眼睛对视)。加强训练:训练者用手轻抬孩子的下巴帮助其将眼睛抬至与训练者眼睛相对的水平。

  (2)呼叫反应

  训练者在活动中呼叫孩子的名字,要求孩子与训练者两眼对视。

  2、一步指令

  (1)指令:

  「坐下」、「起立」「到这里来」、「把手放下」、「拍拍手」、「把手举起来」、「拥抱我」、「转个圈」、「跺跺脚」、「挥挥手」,给予物质鼓励,然后渐渐撤除。

  (2)触体指令:

  差异性刺激指令——「摸」,如摸摸「头」、摸摸「鼻」、摸摸「脚」、摸摸「眼」、摸摸「腿」等等。

  (3)动作指令接受语:

  差异性刺激指令――给予「给我看看」,如「给我看看」你是怎样「吃」东西的:

  给我看看你是怎样「喝水」的;

  给我看看你是怎样「拍手」的;

  给我看看你是怎样「招手」的;

  给我看看你是怎样「拥抱」的;、

  给我看看你是怎样「转身」的;

  给我看看你是怎样「坐」的;

  给我看看你是怎样「站」的;

  给我看看你是怎样「走」的;

  给我看看你是怎样「跑」的,等。

  3、模仿动作

  差异性刺激指令为“做这个”

  (1)大动作:拍拍手、举举手、拍拍腿、拍拍桌子、摸摸头、拍拍嘴(拍嘴时发声)、跺跺脚、起立、摇摇头(表示「不」)、点点头(表示「是」)。

  (2)较好的动作:指物、把手打开或把手合上、摸身体不同的部位。

  (3)积木模仿:积木放成不同的形状,由三块积木开始至五块以上。

  (4)物体模仿:教其使用物体的模仿能力,如把勺子放到杯子里、用纸面巾给洋娃娃擦脸,把玩具车放进玩具柜,等等。

  (5)画图模仿:先教孩子持笔,然后画直线或圆等。

  4、指物反应

  举起孩子想要的东西说“指指它”,鼓励孩子用手直接指物(或摸它)。然后将他想要的东西给他,逐渐撤除奖励并拉大孩子与物体的距离。

  如,训练者:指着物体问:“你想要什么?”

  孩子:自然地指;

  孩子:自然地指+近似的口述;

  孩子:自然地指+说:“要XXX(所要东西的名称)”;

  孩子:自然地指+说:“我要XXX(所要东西的名称)”。

  5、比较

  实物与实物、图片与实物、图片与图片、颜色与颜色、字与字、数与数。

  6、发声模仿

  声母:啊、依、呜、额、哦、把、怕、吗、的、特、呢、了、个、可、和、计、其、西、持、是、子、此、四、日、呀。

  韵母:安、恩、欧、昂。

  韵母和声母组合(上述是译者自己写的)

  单字、词组(开始时可以采用相似的方法如采用形声法)

  7、玩耍

  按不同的形状将东西(积木或硬纸板)分类,串珠子、搭积木、听音乐(合着录音带唱歌)、读幼儿书。

  玩动物游戏:拿着不同的动物图片,说出动物的名称或学不同的动物叫声。

  玩时间游戏:说出不同的时间。

  玩数字游戏:认不同的数。

  玩打击乐游戏:用物体敲打出不同的节奏。

  8、物体辨别

  把东西放在桌子上,说“请给我XXX”「球」、「杯子」、「鞋」、等等(逐渐增加桌子上所放物体的数量。

  9、图片辨别(接受性语言练习)

  说“请把XXX(图片上所画的某个物体)指给我看”

  10、物体命名(表达性语言练习)

  回答“这是什么?”用实物或是图片。

  11、「是」或「不是」练习

  对喜欢吃的东西点头说「是」;对不喜欢的东西摇头说「不是」,给予奖励,然后逐渐撤销。

  12、动作名称练习

  (1)对训练者说出“我在干什么。”如「挥手」、「跳跃」、「站立」、「坐下」、「拍手」、「跑步」、「打喷嚏」、「亲吻」、「大笑」、「走路」、「睡觉」、「打开」、「喝水」、「吃饭」、「哭」等等。

  (2)回答训练者“你在干什么?”的提问。

  (3)回答 “他或她在干什么?”的提问(开始时可只说出动作名字)。

  13、颜色

  先是接受性词汇训练,后是表达性词汇训练(先练习「听懂」,再练习「说出」――编者)

  (1)听懂“请指出红色(蓝色、黄色)”等,并指出相应的颜色。

  (2)回答“这个东西是什么颜色?”(如答对则给予奖励,然后逐渐撤除)。

  14、所有物练习

  说“把XXX的鞋(或某物)指给我看好吗?”(此项练习也是「我的」、「你的」练习的基础)。

  15、形状练习(先是接受性词汇,然后是表达性词汇练习)

  (1)听懂“哪个是方形、圆形、三角形?”(要求正确地指出相应的形状)

  (2)回答“这是什么形状?”用相似形状的木块或塑料板等。(回答正确给予表扬,然后逐渐撤除)。

  1990年6月至8月(第二阶段)

  在继续保持上述各项联系,包括对视练习的基础上开始下列练习:

  1、物体属性练习大/小(接受性词汇练习)

  听懂“指出大车/小车”(可替换为其它东西),作出反应。

  2、动作物体名称练习(表达性词汇练习)

  (1)说出如「喝果汁」、「吃饼干」等表达要求的字词。

  (2)看着图片,回答:”他在干什么?”

  (3)回答“你在干什么?”的提问。

  (4)对训练者说出:”我在干什么?”

  3、新颜色练习

  (1)接受性语言练习,回答“哪个是绿色?”(咖啡色等)。

  (2)表达性语言练习,回答“着是什么颜色?”的提问。

  4、所有物练习(表达性语言练习)

  回答:“这是谁的鞋子?”(或别的东西)。

  要求回答:“这是XXX的鞋子。”(或别的东西)

  5、选择练习

  对“你是要XXX还是要XXX?”作出反应。

  6、连锁反应

  同时做两个动作,如拍桌子和摸鼻子。

  7、继续积木仿搭

  8、给/拿多个物品练习

  训练者说“给我XXX和XXX,还有XXX。”

  从桌面开始,然后要求孩子到屋内某处拿某物。

  (该练习对训练孩子的短期记忆很有好处)。

  9、两步性动作练习(接受性语言训练)

  训练者说:“站起来然后转个圈”等,孩子做出反应。

  (要在多个一步动作掌握之后开始此项练习)

  10、肯定或否定练习

  否定练习:拿着一样东西说出一个错误的名称,让孩子否定。如:举着个玩具娃娃,问:“这是一只老虎吗?”

  11、玩耍

  (1)模仿简单动作,「吃饭」「睡觉」「唱歌」等,玩布娃娃时能强化身体部位练习,如鼻、口、眼、耳等。

  (2)和训练者一起看完一本小人书。

  (3)认图片。

  (4)玩球(如果将球滚回则要加以表扬)。

  (5)和训练者一起唱歌。(只要有一点声音就要给予表扬)。

  12、表达要求的练习(可进行句子扩充)。

  如说“我要XXX,我可以要XXX吗?”

  13、感情状态认证(接受性/表达性)

  如:高兴、痛苦、悲伤等;

  利用图片或书说“他感觉如何?”

  (先给与标准模式,然后逐渐转移到杂志或小说上)。

  14、「我的」「你的」练习(接受性语言练习)

  如:用鞋子练习说“请把我的鞋子给我”或“请把你的鞋子给我”。

  备注:这可能是语言学习教程中最难教的部分,甚至比以后的表达性提问更难。因为「我的」和「你的」这两个词会因说话者不同而变化(即当东西的所有者说话时用「我的」,反之则用「你的」或「我的」这个词)。

  在开始时我们应该教孩子接受性语言及要求理解“请把我的XXX给我”,好像「我的」这个词永远指训练者,而「你的」这个词则永远指受训练者;然后再教其它的表达,要孩子在说话时将「我的」和「你的」反过来,即在孩子说话时「我的」指他自己,而「你的」则指训练者。此外,「我」和「你」在孤独症患者说话时也常常混淆。

  心理学家和精神病专家曾花了大量的时间,致力于孤独症患者如何造成这种代词张冠李戴的缺乏自尊和自信的表现进行研究。如果有人对此感兴趣的话可以阅读瑞姆兰医生所写的《婴幼儿孤独症》这本书。在这本书中概述了孤独症患者在语言发育过程中存在的所有困难,以及对有障碍者先天性能力的训练而推理、转换、产生和创造出的生疏的语言。

  我认为乔姆斯基(语言学家,以研究深层语言与解构而著名――编者)所说的“语言获得性装置”,即指在大脑中存在的使我们能天生地学会变化「你」、「我」、「你的」、「我的」等称谓的某种东西,在像玛丽亚和米歇尔这样的孤独症孩子中并不缺乏,只是由于我们粗略的教授课程,使他们还没有掌握得如此抽象。但是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经过我们认真的教育,这两个孩子最终还是掌握了它们。

  15、口头模仿

  「F」加元音(韵母)如:「f」加「eng」,读「feng」。

  16、方位词的理解和表达练习

  如:「哪里」、「在里面」、「在上面」、「在下面」等。

  训练者问:“勺子(或其它东西)在哪里?”

  孩子的标准回答:在盒子里/在盒子下面/在盒子上面。

  17、对“谁”的接受性语言练习

  用有爸爸、妈妈等熟悉的人的照片,问“这是谁?”

  18、对“XXX(所熟悉的人的名字)在干什么?”的接受性语言练习

  用孩子所熟悉的人做某事的照片,问“他在干什么?”

  1990年9月至11月15日(第三阶段)

  这一阶段有许多课程,每个课程的训练人员在他的两个小时中只做一部分,其余项目通常是由其他训练人员完成。

  1、开始入厕训练

  2、物体的属性练习

  如热和冷、长和短、重和轻等,用教学卡片,用教学卡片比较两个东西。指令:请把(重的、轻的、长的、短的等)给我看。

  3、代词练习

  接受性语言训练:我的/你的(鞋子)。

  表达性语言训练:他/她。

  训练者问:“他在干什么?”或“她在干什么?”

  在孩子回答时提示:“他在……”或“她在……”

  逐渐撤除提示。

  4、继续两步指令练习

  5、介词练习(继续接受性和表达性语言练习)

  靠近、在……后面,在……前面,等。

  6、继续色彩练习

  7、继续情感表达练习

  (1)用图片、面对面的问答。

  (2)训练者在做出喜、怒、哀、乐等表情时问:“我现在怎样?”

  8、继续辨别不同的提问

  分辨「谁?」、「什么?」、「哪儿」、「何时?」等问题。

  9、句子的主语、谓语和补语练习

  用比较完整的语法来描述动画人物,开始时可以用“小孩吃苹果”这种不完整的话,但以后要逐步使句子完整:“这个小孩在吃苹果。”孩子掌握之后要求:“请说说这张图片”或说出“发生了什么?”“小女孩在干什么?”等等。在表达时要求孩子用“他”或“她”来描述动作的执行人。

  10、简单句练习

  “我看见……”,“这是……”

  做一本「我看见」书:把一些图片贴在一个本子上,每页贴一张图片的有五页,贴两张图片的有五页,三张的五页,四张的五页,五张的五页,以促进孩子掌握更长的句子,如表达:“我看见一个XXX 和XXX还有 XXX以及 XXX。”(在增加物体品种之前要确定他已经掌握了句中数量词的表达。如:一个「娃娃」,一只「老虎」,一颗「树」,一杯「水」,一只「笔」等。这是我自己写的――译者)。

  11、依据要求回忆三件事或物

  12、呼名请求的练习

  在向谁要什么东西时先呼其名,然后提出要求。如说出:“布利基特,我想要XXX,”随后可以加上「拍拍谁」后再问上述问题,鼓励孩子先拍拍训练员以引起注意,然后再提出要求。

  13、「是」或「不是」否定练习(继续)

  14、简单交流提问

  问别人姓名、年龄,如哥哥、姐姐等。

  15、游戏

  粘贴板游戏:将粘贴的玩具放在粘贴板上组成一定的场景。

  16、口头模仿

  单词组合练习,纠正小孩对物体名称的发音。

  17、「继续」注意和注意力转移练习

  很难说这个练习在重要性上的位置,但它确实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

  (1)保持注意力:训练者对同一画面提出不同的几个问题,如“看见这只狗没有?”“他在干什么?”“这只狗是什么颜色?”“他要到哪里去?”等等。这虽然不是课程内容,但它确实是我们练习的目的之一,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应该偶尔予以强调,尤其在游戏和阅读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应该是孩子的注意力能够保持在某一个主题上,控制他不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和做些离题的事。有些孤独症患者还能用正常的句子和词汇说话,但是不能将注意保持在朋友、兄妹和父母等想问以及想要谈的主题上。当然这些人中的大部分需要进行听力训练以求改进,但一些功能很好的孤独症患儿常常在做某事时跑题,或是在其交谈中乱弹琴。由于这种行为使得这些孩子很难与亲戚和朋友相处,因此我觉得在很小年龄就应该灵活教育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主题上。

  (2)变化注意力

  A.做主角变换游戏:如我先来做什么,然后变成你来做什么。

  B. 训练者坐在离孩子较远的地方,但仍然要求保持眼和眼的对视。然后训练者不断改变自己在房中的位置或让孩子改变位置,要求孩子保持注意力并保持与训练者的目光对视。

  C.训练者开始一个游戏,然后说:“现在我们玩另一个游戏”。在游戏中既要帮助孩子保持和转移注意力,又要保持精神放松。

  D.训练者开始一个动作,如在桌子上画画,要求将孩子注意力集中在桌面上,同时训练者继续与他交谈和提问,鼓励和表扬孩子将注意力集中在训练者身上,并对做出的正确反映给予鼓励。

  18、记录下孩子的问题行为

  如:大叫、发脾气、哭、打人和自我刺激行为。增加反「大叫」行为的教育:每次用少于五分钟的时间让其坐在椅子上,用“做得好”、“听话”、“你不哭”等话来鼓励,并增加强化时间,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鼓励。

  当他发脾气抓住你的头发时,可用手压其指关节,他的手就会自然放松。

  如果孩子用手打、抓或用脚踢,一旦发生就说:“不要动!”并将其手抓住三秒钟,只要他安静下来就要予以表扬。

  19、保持目光对视

  20、时间周期训练

  从现在开始,每一节课都包括时间周期训练,无论课堂上干什么都和在学校里一样,每一个时间周期约十五分钟。

  21、「不知道」练习

  用卡片练习,开始时用几张孩子熟悉的图片,问“这是什么?”每间隔几张就拿出一张他不熟悉的图片,并提示孩子说:“我不知道。”一旦他懂了“我不知道”这个概念后,在读书或看杂志中鼓励他先说出:“我不知道”再问“这是什么?”

  22、朗诵练习

  23、方位词练习(表达性语言练习)

  注意:所有表达性语言练习都是在接受性语言练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如:将两样东西放在地板上,要孩子拿每样东西两次,在第三次时将要他拿的那样东西收起来,要求他找,当他找时鼓励他说出:“XXX(要找东西的名称)在哪里?”如果他提出这样的问题,要予以表扬。

  24、用蜡笔画画

  (1)画简单图形,如圆、三角形等,训练者画一张脸要小孩将头发或眼睛画出来。

  (2)训练者画一些简单的物体,如花、球等,要孩子辨认。

  (3)纠正其手的位置并予以鼓励或奖励。

  (4)最后要求能画出有几个以上物体构成的景物。

  25、继续虚拟游戏

  模仿飞机、猴子、婴儿、狮子等并装出其声音和动作。

  26、分类练习(动作、衣服、食物)

  如:将上述三类物品的卡片放在桌子上,从其中一类拿出一张。

  问:“这是什么?”

  孩子答:“猫”

  训练者说:“很好。”

  再问:“猫是什么?”

  答:“动物。”

  训练者:“说得很好。”

  “再拿一个动物看看。”孩子应该从动物类中拿出「猫」来,先予以表扬,然后逐渐撤消。

  1990年11月至1991年1月(第四阶段)

  1、分类训练

  继续动物、食品、衣服分类训练,增加玩具、食品、饮料。

  2、继续介词练习

  练习应该始终贯穿于全课程中,而不是专门训练。

  3、实物使用练习

  将三至四样实物放在桌子上,说:“你用什么东西剪纸?”标准答案为:“剪刀。”

  4、「我不知道练习」

  继续用实物进行“我不知道”“这是什么?”练习。

  5、「他的」练习

  继续进行「我的」、「你的」等接受性语言训练,并开始加上「他的」概念。如:将一个娃娃放在椅子上,问:“我叫什么名字?”“你叫什么名字?”“她叫什么名字?”

  训练结果显示米歇尔在「我的」和「你的」接受性语言概念方面还有很多困难,由于他被弄糊涂了,因此我们不得不停止关于「他的」接受性训练。我们还增加了一些课程以促进他对「我的」、「你的」之间的辨别。比如我们增添了像“请给我布利基特的鞋子。”“请给我米歇尔的鞋子。”此时要将「你的」和「我的」说得特别响亮,而把物体所有者的名字说得非常柔和。在训练一些时间之后我们试着将提示缩短为“我的布利基特的鞋子。”“你的米歇尔的鞋子”,最后将所有提示均撤消。

  6、继续「是」或「不是」练习

  关于物体的属性:你淋湿了吗?你的衣服是干的吗?这个东西摸上去凉吗?

  关于物体的身份:你是一只青蛙吗?你是一个小男孩吗?

  关于活动:你在睡觉吗?我在拍手吗 ?

  关于感情:他高兴吗?他很痛苦吗?

  关于物体名称:这是一辆卡车还是一个胡萝卜?

  7交流训练

  其目的在于帮助孩子与他人进行语言交流,开始时此项训练显得十分呆板,都是死记硬背,但当孩子掌握了这个概念后,该训练就显得十分自然而且孩子气。这是非常重要的课程之一,我们十分成功地进行了这个课程。当我的两个孩子掌握了这个概念,他们就十分高兴地进行自我练习。

  如:

  (1)孩子:“我用一只蓝笔涂色彩。”训练者:“我用一支红笔涂色彩。”

  (2)孩子:“我穿着一双白鞋。”训练者:“我穿着XXX。”

  (3)训练者说:“我喜欢早餐吃烤面包。”孩子说:我喜欢早餐吃XXX。”

  8、关于“谁、哪儿、干什么、什么颜色”的表达性语言练习

  也可以将此项放在某一课程中练习。

  9、介绍「开始」、「最后」、「其次」的概念

  如:用按一定顺序排好的数字提问,“哪一个在先,哪一个其次,哪一个排在最后?”(比如2在先,3在其次,5在最后)。尽管孩子还不懂2大于1的概念,但这种游戏仍是十分容易进行的。教过数字概念后,要开始教时间概念。

  如问:“哪餐饭最先吃?”回答是“早餐。”

  再问:“其次吃的是什么饭呢?”回答是“中餐。”

  最后问:“一天中哪餐饭最后吃?”回答是“晚餐。”

  要变化提问,发现问题。

  (文中「表达性语言」指训练孩子能够说出来,「接受性语言」指训练孩子能够听懂,尽管他可能说不出来。作者在之前有说明。)

类别:家 ๑۩۞۩๑ | 标签: 心理  研究  智力开发  海外  


1 条评论
璇璇 [2009-02-13 14:43:52]
Thumb

这需要何等的耐心呀。

添加评论